2018年11月24日,是已故香港作家、作曲家黄霑逝世十四周年的日子。黄霑因为武侠影戏配乐和词曲被世人熟知,大多数人也对黄霑与倪匡、金庸、蔡澜并列的“香江四大才子”这样的标签熟稔。
但事实上,黄霑在这些标签之下,另有更多元的一面……(黄霑,1941年3月16日-2004年11月24日)1974年,其时三十出头的黄霑,在许冠文执导的天才影戏《鬼马双星》里,饰演了一个主持人黄不文。黄霑这次客串,这跟传统的香港影戏操作模式差不多,就是找一个名人,让他险些去饰演他自己,或者他熟悉的场景里的一小我私家物。黄霑在这次客串中,真正将一个鬼马又淘气灵动的主持人出现在大银幕上,甚至这样一个形象,比当年许多乐成的香港主持人还要更深入人心,他可以更夸张地让一个小人物泛起在画面里,谁人人既是黄霑自己,也不是黄霑,但所谓“骚情主持”,在黄霑那里有了这样一个经典的注脚。
△1990年,第13届十大中文金曲金针奖颁奖音乐现场,《沧海一声笑》黄霑小时候学过音乐(口琴角逐拿过学校冠军),青年时读了大学的中文系,找事情时却投身广告业,那句上世纪八十年月在内地商贸圈有过庞大影响力、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广告词——“人头马一开,好事自然来”,就是出自其时的黄霑之手。男儿当自强黄沾 - 黄飞鸿系列影戏原声精装版广告业只管也可以风生水起并捞金容易,但显然这么一个逼仄的圈子,还是无法真正容纳住黄霑的全部才情和天马行空。在广告界有了知名度的黄霑,开始写书、填词、作曲、唱歌、演戏,放在今天可谓是全能型爱豆。只是这些才情背后,黄霑凭借的不是自己的面庞,而是那一手骚情洋溢的段子功夫。
道道道黄沾 - 倩女幽魂三部曲 影戏原声大碟陋俗既是市井风貌一隅,也是文学中的一种修辞和现象。1973年,黄霑将自创的笑话和朋侪间讲的玩笑段子收集整理并出书,《不文集》在香港二十年内重印过60次,所谓脱销或者风靡华人世界,不外如此。在影视圈,在这方面能与黄霑相提并论的华人,险些没有,唯一能够想起来的或许只有美国导演伍迪·艾伦。
他们同样痴迷于那些颇具市井气势派头的粗言秽语,让文学意境激荡在粗拙陋俗的语言中,并形成一种有效有韵味的喜剧气势派头。菩提树黄沾/鲍比达 - 情定少林寺黄霑的酒色财运,不仅仅反映在文字中,他也让他那张脸一度成为香港人心目中的“风骚才子”代表。
1974年,黄霑自编自导影戏《天堂》,票房结果很是好,这让黄霑开始有资格步入势利的香港影戏圈。随后黄霑又以“不文”为名,主演了一系列的三级片,其斗胆放浪的作风,让世人一次次瞠目结舌的同时,也不时地为之击掌叫好。
写字,拍戏,混了个脸熟之后,黄霑开始泛起在上世纪八十年月末的一档名为《今夜不设防》的访谈节目中。这个由黄霑和倪匡、蔡澜一同主持的既斗胆又声色犬马的节目,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华语访谈类节目的重要经典之一,尺度把控稳健,剑走偏锋,极端话题又有大开大合的气势,放在今天也会成为一种范例。只管有着多重身份,但黄霑能够成为华语娱乐圈的标杆性人物,跟他谱写了太多经典武侠配乐和金曲有着莫大关系。
一曲“沧海一声笑/滔滔两岸潮”足以让黄霑被写进今世华语文学史、影戏史、音乐史,其经典意义和影响力怎么说都不算太过。他与胡伟立联手为华语影戏送上的《傲气傲笑万重浪》,更是于华语影戏配乐中傲气无双。傲气傲笑万重浪黄沾 - 黄飞鸿系列影戏原声精装版至真至性,酒色财运,放浪形骸,或许是世人对黄霑公认的评价之一,这也是被看做所谓“才子”的头等指标。黄霑生性风骚倜傥,爱美色、爱钱财,也爱这个江湖,他时而酒绿灯红,时而风花雪月,时而江湖道义,时而多愁善感,时而国恨家仇,黄霑既是传统意义下的文人书生,同时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公共知识分子。
本文来源:金年会-www.zjccgz.com